位置: 首页 - 动态 - 部门新闻 - 党委宣传部、融媒体中心 - 正文
【江南师政】陈明选:初心如炬,育梦前行
发布日期:2025-09-17 文:人文学院 陈明选 来源:党委教师工作部
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中,我作为一名从教四十三年的教师,始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敬畏,用初心在教育这片土地上耕耘,收获着成长与感动。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有三重热爱:爱学生诲人不倦,爱教师职业执着奉献,爱专业勇攀高峰。师者的爱如幽谷深泉,这份爱是对生命的热忱,用半生阅历为学生劈开迷雾,引其攀上自身可能性的巅峰。这爱亦是对学术圣殿的朝圣,在书斋孤灯下的跋涉,学术于我不仅是志业,更是将自身化为渡桥的使命,让真理之河在代际间接续流淌。
一、初登讲台,以声启智
初次登上讲台,我便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。我深知声音的力量,如普希金所言,“声音是灵魂的映像”,便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沉稳、平和而有力,成为连接学生心灵的桥梁。面对怀揣梦想又懵懂未知的新生,我用沉稳的声音传递关怀,希望能平复他们心中的忐忑;当学生遭遇挫折时,我用平和的声音给予鼓励,激励他们勇往直前;对于在成长道路上迷茫的学生,我用有力的声音成为他们的指引灯塔,帮助他们找到方向。
我坚信,声音不仅能传递知识,更能塑造灵魂。它陪伴学生褪去稚嫩与怯懦,拥有成熟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,为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领航。
二、深耕课堂,以理解为根
课堂是我教育旅程的核心阵地。然而,我目睹了学生们在机械记忆的框架下逐渐失去活力的灵魂,以及真正“学有所获”者寥寥无几的现实,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。
我遍览教育教学的经典著作,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;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,观摩上百位优秀教师的授课。经过近二十年的求索,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,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。于是,我扎根实践,历经无数次的尝试与挫折,最终总结归纳出“理解性教学”的理论与实践体系,成为国内该领域的先行者。
秉持着“以理解为目标,以能力培养为目的”的教学理念,我将课堂打造成学生主动探索、积极思考的舞台。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综合能力,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、表达观点。渐渐地,沉默的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,学生们成为了主动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求知者。
“通过教育给年轻的生命带来充分的智慧启迪,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”是我始终坚守的教育理想。我坚信,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,更在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,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。
三、抗疫时刻,以责为帆
2020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突发,打乱了教育的正常秩序,师生们被迫在数字空间中开启一场特殊的“战役”。面对这场危机,我深刻体会到全国师生的无奈与焦虑,深知作为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,自己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。
我带领团队迅速行动起来,精心设计开发了“高校在线课程设计与实施”系列微课程以及“在线教学九问九答”,为教师们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案。同时,积极开展教学效果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。此外,我还多次举办针对中小学、职业院校和高校的在线教学学术报告,受益人数近百万。我也积极响应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抗疫社会服务志愿活动,参与公益讲座,助力教师们顺利完成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转型。
在那个特殊时期,尽管困难重重,但我从未退缩,因为我深知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。即便在困境中,也要为学生点亮知识的灯塔,为教育事业坚守阵地。
四、师生情深,桃李芬芳
在这漫长的教育岁月里,我见证了无数学子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。他们是我教育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,也是我坚守教育初心、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。
学生们亲切地称呼我为“老陈”“院长大大”,这些昵称背后蕴含着他们对我的爱戴与敬重。从本科课堂上的悉心教导,到研究生阶段的严格要求与耐心指导,我都倾尽全力,只为助力他们成长成才。
在本科阶段的课程《教育技术导论》中,我为学生们打开“互联网 + 教育”的大门;在《电视编导与制作》课程里,我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,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。对于师门弟子,我更是倾注心血。从学术研究的选题指导,到论文写作的严谨把关;从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自由成长空间,到在他们面临困境时给予温暖的鼓励与支持,我都全力以赴。
而学生们也用他们的成长与感恩回馈着我。有的学生在多年后依然与我保持密切联系;有的学生在信中深情回忆我的教诲,感恩我为他们点亮人生灯塔;还有的学生在得知我退休的消息后,特意赶来参加荣休仪式,为我送上最真挚的祝福。
如今,我虽已年过花甲,但教育的初心永不褪色。我愿继续以微薄之力为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,为青年一代的成长保驾护航,为数智时代教育创新贡献智慧,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极速体育_必威体育$官网app网站:的优秀人才发挥绵薄之力。
陈明选与学生交流
陈明选作报告
(极速体育_必威体育$官网app网站: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获取)
编辑:于乐
技术支持: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:JW备170083
地址: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
邮编:214122
联系电话:0510-85326517
服务邮箱:xck@jiangnan.edu.cn